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9集课程复讲 |
|
郎海涛学长 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9集提纲 1.通财之义的“财”分为哪两种?如何利用“财”帮助人 ? 2.文言文是如何产生的?如何学好文言文? 3.古人是如何做到“凡出言,信为先”? 4.文言文为什么会被废掉? 5.与人交谈要抓住一个原则是什么?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9集复讲 1.通财之义的“财”分为哪两种?如何利用“财”帮助人 ? “通财之义”的财分两种,一种是内财,一种是外财。内财就是用我们的劳力,用我们的经验智慧去帮助他。 救急不救贫 。帮助人也要用我们的智慧,不然会以善心行恶事。 把人生的经历、经验,人生的智慧教给人,引导人学习《弟子规》,是最好的帮助。
2.文言文是如何产生的?如何学好文言文? 中国的老祖宗了解到假如智慧不传承,每个人的人生可能都要从头开始摸索。基于对于后代子孙,甚至于全人类的厚爱,他希望能把智慧几千年传承下来而不断。就发明了一个传承智慧的工具 “文言文”。 语言每20年有一个小变化,200年有一个大变化。假如语言跟文字不分开,就传不下来。所以所有写文章不用当时的语言,而用当时的文言文。 几千年来所有智慧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。当我们懂得文言文,我们可以直接当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弟子,也可以当孟夫子的弟子。通过文言文可超越时空去学习圣贤的智慧,文言文是我们老祖宗给后代子孙最大的恩泽。 学习文言文方法也很单纯。李炳南老师曾经说过,你只要能背五十篇古文,你就能看文言文。你假如能背一百篇古文,你就能写文言文。 贵在有恒心,贵在坚持。
3、古人是如何做到“凡出言,信为先”? “凡出言,信为先”。我们要言而有信,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实践、去履行。 春秋时候,吴国的季礼出使鲁国,途径徐国,接受徐国国君的宴请。国君盯着季礼的宝剑,面露喜爱。佩剑是身份的象征,季礼当时心里就有送给国君的念头。出使回来,季礼去看望吴国国君,不想国君已经死亡。季札把宝剑挂在国君的坟头,说“始吾心已许之,岂以死倍吾心哉” 。季礼的信不只在言语上,连一个念头他都不愿违背,不愿违背别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。
4.文言文为什么会被废掉? 不是没有人读文言文,反而是读了很多文言文的人起头把它废了。“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”,中文硕士、博士,没有力行,道理理解是空的、虚的,言语和行为渐行渐远,让人感觉是说一套,做一套。 文言文有这样的浩劫,问题在于读书人没有言行一致,没有好好把它演出来。
5.与人交谈要抓住一个原则是什么? 跟朋友谈天,谈到家庭工作的事,一定让他自我反省,都引导他往自己身上找问题,那才能真正化解。而往往他在反省当中,情绪就能够平和下来。 人与人在言谈,不可听片面之词,不可听一面之词。与人交谈绝对不可再制造纷争、制造纠纷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